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与PBL教学模式在研究生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优化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能满足临床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无疑是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重要环节。医学研究生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质量及综合素质反映了高等教育质量。肺癌是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2016年发布的数据显示[1],2015年,我国肺癌新发病例73.3万,其中男性50.9万,女性22.4万,死亡61.0万。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首位,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与生命,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是名副其实的“头号杀手”。多学科综合治疗(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MDT)是国外大型医院疾病治疗的重要模式,国内外一些重要的肿瘤治疗中心均实施MDT。目前,国内大型综合医院主要采用分科模式进行诊疗,对于专科疾病的治疗,尤其是专科疑难病例具有一定优势,但是这种分科模式的局限性也较为明显,特别是肿瘤患者的诊断、分期往往不规范,严重影响恶性肿瘤整体治疗水平的提高,对患者十分不利。
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2],其他治疗手段包括消融、气道内介入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目前,不同分期、不同治疗阶段的肺癌往往以某一种治疗手段为主,酌情联合其他治疗手段,从肺癌全程治疗及患者全程管理来看,属于多学科综合治疗[3]。肺癌MDT是指由来自影像科、核医学科、病理科、呼吸内科、胸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等科室专家组成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针对肺癌,通过定期会议形成最佳治疗方案,由相关临床科室单独或多学科联合执行该治疗方案。与传统分科治疗模式相比,肺癌MDT具有促进不同科室医生之间沟通交流、共享信息资源、加快知识更新、显著缩短肺癌患者诊疗时间、优化肺癌诊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诊疗费用、提升患者满意度等优势。国内一些医学院校在肿瘤教学中应用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4]。肺癌PBL教学模式是指相关专业研究生在肺癌诊疗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将问题梳理,自行查阅文献,得到初步答案,再在定期举行的肺癌MDT会议上提出,由参会专家解答,然后回归临床实践,解决肺癌患者临床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具有拓展研究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等优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肺癌MDT与PBL教学模式日益受到医学院校、三级甲等教学医院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研究生的青睐[5-7]。鉴于MDT与PBL教学模式具有诸多优势,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2015年11月成立了由影像科、核医学科、病理科、呼吸内科、胸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等科室专家组成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每两周进行一次讨论,随着成员的不断增加,团队的不断壮大,团队成员的肺癌诊治水平明显提高,肺癌规范化诊治也得到推广,在高水平满足肺癌患者临床需求、切实解决肺癌患者问题的同时,将这两种模式广泛应用于相关专业研究生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做一介绍,供同行借鉴。
1 肺癌MDT与PBL教学实施前
1.1 紧扣主题,精心准备
肺癌MDT与PBL教学的对象是呼吸、胸外、肿瘤、病理、影像、核医学等专业的研究生,教学内容包括肺癌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代谢显像(PET-CT、骨显像),组织病理或细胞病理表现(石蜡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分子病理表现(EGFR基因、ALK基因和ROS1基因等肺癌驱动基因检测),常规病理诊断(鳞癌、腺癌、大细胞癌或小细胞癌,是否伴有神经内分泌表现),分子病理诊断(有无驱动基因改变及具体是哪一个驱动基因发生改变),鉴别诊断(肺部非肿瘤疾病与肿瘤疾病的鉴别、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治疗方案(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序贯治疗还是同步治疗),长期随访。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门诊就诊、住院疑似或已确诊的肺癌患者。在MDT会议讨论前,研究生将拟讨论的病例资料做成幻灯片,整理拟讨论的问题,在肺癌MDT会议时提出然后由参会专家答疑。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需要查阅大量文献,这使其学到很多肺癌相关知识。由于对幻灯片质量要求较高,因此,研究生需精心准备,反复修改,在此过程中,研究生制作幻灯片的能力也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