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or骨肿瘤?肿瘤专家用了15个小时破案拆弹
稍微活动就喘不过气的范师傅(化名)经历了百转千回的求医路,然而却因为肿瘤太大被告知无法手术医治。带着对生命的渴望,范师傅来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埔院区。
辗转就医,是肺癌还是骨肿瘤?
半年前,范师傅因为受凉“感冒”,在家吃了几天的药却毫无效果,稍微活动就喘不上气。可是范师傅一向身强体壮,怎么会被一个小小的感冒给拿捏住了?
随后,他到当地医院进行检查,胸部CT提示左下肺占位伴胸腔积液,考虑肺癌。这个结果把他吓坏了,他带着CT来到外省某专科医院,医院的答复让范师傅万念俱灰:肺癌晚期,治疗意义不大。
肿瘤巨大,占据了左侧大部分胸腔
范师傅又回当地医院进一步做了胸腔穿刺置管,试图从胸水中找出肺癌细胞的证据,但结果却是阴性,也就是说没有癌细胞。
范师傅始终心怀希望,又转辗至当地省级三甲肿瘤医院,复查CT仍考虑肺癌伴骨转移,但肺部肿瘤穿刺却见血性液体溢出,未能获得肿瘤组织。由于胸壁上还长有肿瘤,进一步做了胸壁肿瘤活检术,结果见大量的多核巨细胞。胸壁病灶考虑的是肺癌转移,为什么却出现多核巨细胞呢?
到底是不是肺癌呢?为了获得更多的肿瘤组织以得到更为准确的病理诊断,医生对范师傅进行了肋骨及左肺下叶肿物切开活检术,病理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外:骨巨细胞瘤。原来,范师傅得的不是肺癌,而是胸椎的骨巨细胞瘤。
医生告诉他,骨巨细胞瘤是偏良性的,暂时没有生命危险。范师傅悬在心中的大石头终于放下了一些,但又一个难题摆在他面前。由于肿瘤太大,而且紧贴胸腔大血管,手术风险极高,当地医生不建议手术。
连省里的医院都做不了手术,哪里还能治好,一筹莫展的范师傅只能回老家修养。
肿瘤包绕胸主动脉,紧贴左下肺动脉
多学科会诊,定制个性化手术方案
经朋友介绍,范师傅得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脊柱肿瘤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于是慕名来到骨与软组织科王晋教授的门诊。
仔细查看了范师傅的病例资料后,王晋教授进行了脊柱肿瘤多学科会诊(MDT),MDT专家团队讨论后认为,患者骨巨细胞瘤诊断明确,但肿瘤较大,占据了左侧大部分胸腔,并与胸主动脉、左下肺动静脉及支气管关系密切,手术风险很高,可先进行地舒单抗药物治疗再评估肿瘤情况。
经过2个月共5个疗程的治疗后,复查结果显示,肿瘤有所缩小,更重要的是肿瘤内部形成了骨化,代表肿瘤变得硬了一些,更容易分离切除。
化疗后肿瘤体积缩小,骨化增加
MDT团队联合胸科和血管外科专家进行了缜密的术前评估,考虑到胸腔病灶与胸主动脉距离较近,术中分离可能损伤血管外膜,导致血管破裂或动脉瘤形成,建议术前预防性放置血管支架。但考虑到范师傅的经济压力,放弃了该方案。胸科的专家认为,肿瘤与左下肺动静脉和支气管关系密切,术中可尝试进行分离,如分离困难可行左下肺叶切除。
综合相关专家意见,王晋教授决定,先尝试前路开胸分离胸主动脉及左下肺动静脉,如果出血较多,为了安全起见,可先结束手术,二期再进行肿瘤的切除。
15小时,医患共同守望黎明
手术当天,手术麻醉科曾维安教授开通多条静脉通道,建立动脉监测系统,时刻应对大出血的风险;胸科张旭主任医师先行从前路开胸处理胸部大血管及肺部组织。与术前预想一样,由于患者肺部粘连十分严重,是将病灶处肺叶一并切除,还是保住肺叶?“好端端的肺,切了可惜”,张旭决定尽量保留范师傅健康的肺叶。
“就像蚂蚁啮食一样”,电刀划过,每一次分离组织,每一次结扎血管,都极大地挑战手术医生的耐性和意志力,也极其考验手术技巧和经验。
经过6个小时的艰苦奋战,终于将肿瘤从胸主动脉、左下肺动静脉及肺组织中完整的剥离出来,手术已成功了一半!时间也不知不觉到了深夜11点钟,但是后路手术还需6-8个小时。是继续完成手术还是过几天再进行?
虽然肿瘤已经完整分离出来,但是由于体积太大,没有太多的操作的空间,肺部的止血不够彻底,每天会有多达5-6L的引流液。经过再三考量,王晋教授决定继续完成后路切除肿瘤,然后进行彻底止血,保障患者安全。
又是艰难的7个小时,王晋教授带领骨软团队精细地操作着,从后路完整切除了胸椎病灶,没有人喊累,没有人要求休息。胸椎病灶处理完成后,刚下台休息不到两小时的张旭主任医师去而复返,再次上台对患者的左肺进行仔细的修补和彻底止血。